当前位置: 首页 健康常识

太和门的建造者究竟是谁

栏目:健康常识 时间:2025-01-14
1. 太和最初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当时名为奉天门。到了嘉靖十四年(1535年),它被更名为皇极门。不幸的是,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一场大火将其焚毁,次年得以重建,并一度被称为大朝门,之后又恢复为皇极门。清朝顺治二年(1645年),它最终被命名为太和门。顺治三年(1646年)和嘉庆七年(1802年),太和门都经历了修缮。光绪十四年(1888年),太和门再次遭遇火灾,次年进行了重建。 2. 太和门位于午门正北,是外朝三大殿的正南门也是紫禁城内最为宏伟的宫门。这座门采用屋宇式结构,面阔九间,进深四间,建筑面积达1300平方米。顶部为重檐歇山式,覆盖黄色琉璃瓦,檐下装饰有和玺彩画;下方是高3.44米的须弥座台基,四周环绕石栏。后檐明次间的金柱间设有三槽大门,涂有朱漆并镶嵌金钉。台阶下摆放四只铜鼎,门前有一对青铜狮子,这些铜器均为明代铸造。太和门前的这对铜狮是紫禁城最大的陈设铜狮,显得格外雄伟。左侧的雄狮右前爪伸出,抚弄绣球;右侧的雌狮左前爪伸出,抚弄幼狮。台阶两侧还设有“石亭”和“石匮”。 3. 太和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最初名为奉天门。嘉靖十四年(1535年),它更名为皇极门。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一场大火将其焚毁,次年重建,曾一度称为大朝门,后又恢复为皇极门。清朝顺治二年(1645年),它被命名为太和门。顺治三年(1646年)和嘉庆七年(1802年),太和门都进行了修缮。 4. 光绪十四年(1888年)十二月十五日深夜,贞度门起火,火势向东蔓延至太和门和昭德门,将三门及廊庑全部焚毁。这场火灾发生在光绪五年(1889年)正月二十光绪婚前仅一个多月,太和门作为宏大的建筑按原式重建已来不及。此事震惊朝野,被视为不祥之兆。为了不影响大婚的吉期,决定在原址搭建一座彩棚应急,同时由工部会同内务府勘察现场,准备在大婚后实施重建。彩棚按照太和门原有形制搭建,“高卑广狭无少差。至榱桷之花纹,鸱吻之雕镂,瓦沟之广狭,无不克肖。虽久执事内廷者,不能辨其真伪。而且高逾十丈,凛冽之风不少(稍)动摇”。 5. 在明代,太和门一直是“御门听政”的场所,也被称为“常朝御门”。明代规定,每天拂晓,文武百官在此上早朝皇帝亲临此地接受臣下的朝拜和上奏,颁发诏令,处理政事。常朝御门在明初较为频繁,嘉靖年间,因“壬寅宫变”,朱厚熜避居西苑20多年未还大内,早朝亦未举行。隆庆帝则改为只逢三、六、九日视朝。以后逐渐废弛,万历年间,由于久不临朝,朝臣竟不明班次,以致发生争吵不休的现象清朝的常朝和御门听政则不在同日举行,常朝在太和殿,御门听政在乾清门。清顺治元年(1644年)九月十九日,顺治帝至京师,自正阳门入宫月初一日祭告天地,行定鼎即位礼于皇极门(顺治二年改称太和门)初十日,顺治帝于此门颁即位诏于全国。此后,太和门也曾被用作受朝、赐宴的场所
阅读:6次

百科问答

分类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