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清宫建于哪个历史时期?
1. 乾清宫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自建成以来,直至清初,一直是皇帝的寝宫。
2. 乾清宫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落成,历经明清两代多次火灾与修复。现今的乾清宫是在清嘉庆三年重建的,采用重檐庑殿顶设计,高达二十四米,面阔九间,深五间,装饰有沥粉帖金双龙和玺彩画,是内廷中等级最高的宫殿建筑。“乾清”一词源自《易经·序卦》中的“乾,天也,故称呼父”,以及《老子·道德经》中的“天得一以清”,寓意皇帝统治下的天下清平。
3. 从明朝到清初,乾清宫一直是皇帝的寝宫,象征着“天子之常居”,与天上紫微垣中的“皇天上帝”星座相对应。乾清宫至乾清门之间的道路,象征着紫微垣前方的“阁道”,因此这条道路也被称为“阁道”。自清朝雍正时期起,皇帝的寝宫迁至养心殿,日常政治活动也随之转移。尽管如此,乾清宫在礼制上仍被视为“正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