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聘陷阱多
通过雇佣程序员进行“购物”。
以雇佣程序员的名义,公司的“笔试”申请人需要编写程序。八名申请者有不同的测试问题,但八个项目合在一起,没有一个被录用。专家建议,求职者应注意保留自己的劳动成果,并要求招聘人员签署证书,以避免陷入“情报陷阱”,如果他们无法判断招聘人员的真实意图。
使用计件工作来“掠夺”。
工具厂招聘钳工,约定月薪750元,按工资支付。上海上调最低工资后,工人要求加薪,但公司解释称“最低工资标准不适用于计件工作”。专家警告员工向劳动部门投诉劳动配额过高的公司。
施某申请了一家公司的期货交易员,该公司表示立即雇佣了他,并要求他支付2万元开户作为培训,并且在他支付开户费用后不会雇佣他。
要求“工作前培训付费”。
广告公司招聘档案文员职位,面试要求应聘者向职业学校缴纳培训费,考试合格后可以录用,但培训通知条件不一致后,该职位已满,不予录用。
钱是凭空骗取的。
一家公司通过电子邮件恶搞网上求职者,“雇佣你为助理经理”,月薪5000元,“公司在别处,想把200元汇到公司账户,以表示申请的诚意”。求职者在汇款后无法再与公司联系。
以“浑水摸鱼”为名,改为“见习岗位”。
一家公司雇佣了一名网络管理员,明确承诺月薪2000元,但与员工签订了“实习协议”,每月只支付504元作为“实习补贴”。专家指出,发布实习岗位的用人单位必须具备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实习基地资质,否则不能发布所谓的实习岗位。
一家公司要求应聘者支付250元购买“公司数据光盘”,熟悉考试,然后才能被录用。经过努力学习,工人们发现测试与光盘上的信息无关,他们白白花钱了。
招聘保险代理人。
在一家保险公司广告招聘“后备员工”职位,但在面试中不断询问应聘者的营销能力,并向他们介绍保险业务。事实上,该公司代表一家保险公司招聘了保险推销员,并张贴了更好的职位头衔来吸引应聘者。在这方面,专家建议求职者在面试中更多地了解实际的工作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