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轴相机的对焦方法是怎样的?
旁轴相机的一大特色在于它配备了独立的测距和对焦系统。用户在取景窗中看到的“合焦”状态实际上是测距仪提供的指示,而实际的对焦操作则是在镜头上完成的。对于具备联动功能的旁轴相机,内部有一套联动装置将测距与对焦关联起来;而对于不具备联动功能的机型,则通常会在测距仪和镜头上分别设置距离刻度,使用者需要先通过重影对焦法确定一个距离值,再根据该数值调整镜头的对焦环。
理想状态下,当通过测距窗口观察到无穷远处物体“合焦”时,镜头也应该同步对焦至无穷远,即对焦环指向无穷远位置。因此,一个精准的旁轴相机对焦系统需满足以下三个条件:测距仪精确、镜头的无穷远设定准确以及测距与镜头之间的联动无误。然而实际情况往往难以达到这种理想状态。
首先来看测距仪的精度问题,这主要取决于其“有效基线”。测距仪的工作原理类似于人眼判断距离的方式。当我们用双眼观察同一物体时,左右眼所见的位置会略有差异,这种视差赋予了我们立体视觉,从而能够感知物体的距离。测距仪同样利用两个视角的差异来估算目标的距离。在一些历史战争场景的照片或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士兵手持一根带有小窗口的水平柱状物进行观测,这实际上就是一个光学测距仪,常用于火炮、机枪等武器的瞄准。而在旧式战列舰的主炮塔两侧,也常常能看到一对类似“耳朵”的装置,那也是光学测距仪。在雷达和激光技术出现之前,这是唯一可靠的远程测距手段。测距仪的两个观测窗口间距越大,测量精度就越高,可测的最大距离也越远。
常见的135/120格式旁轴相机正面通常有多个窗口,其中两个便是用于测距的。这两个窗口之间的距离被称为基线长度,而基线长度乘以取景器放大倍率则得到“有效基线”。之所以引入“有效基线”这一概念,是因为最终的观测是由人眼完成的。当取景器放大倍率较低时,人眼难以准确判断测距是否到位。一般来说,基线长度决定了测距的绝对精度,而有效基线则决定了人眼实际能够达到的有效精度。如果有效基线小于物理基线长度,那么测距精度就会打折扣;反之,即使有效基线大于物理基线(例如通过取景器添加放大组件),实际的测距精度仍然受限于物理基线长度。对于那些对对焦精度要求较高的拍摄场景,特别是使用大光圈镜头全开拍摄时,应优先选择有效基线较长的相机。徕卡M3之所以成为经典之作,并且至今仍拥有众多粉丝,原因之一就在于它拥有最长的有效基线(注:绝对基线最长的是康泰时II/III)。
接下来我们谈谈另外两个影响对焦的因素:镜头本身的对焦精度以及测距仪与镜头的联动准确性。首先是镜头的无穷远设定。一些被业余爱好者拆卸过的镜头可能会出现无穷远设定不准确的情况,即尽管对焦环指向无穷远,但实际成像却可能前移或超出无穷远(极端情况下画面完全模糊)。一旦发生这种情况,在旁轴相机上实现准确对焦将变得非常困难,此时需要将镜头送去做校准(colliMAtion)。
至于测距与镜头的联动方面,确保其准确性并非易事。对于特定的镜头接口类型,镜头与机身之间存在一个标准化的“接口”用于传递距离信息。如果镜头或机身的这个接口存在偏差,导致传递的信息与对焦环上的标记不一致,就很难实现准确对焦。早期的一些旁轴折叠相机,如蔡司Super Ikonta,机身上设有测距拨盘,镜头上有对焦环,两者通过一系列机械传动实现同步。经典的徕卡相机则是通过镜头对焦环带动卡口处的一个套筒前后移动,进而推动机身上的金属臂与测距仪通信。所有信息都是通过机械方式传递的,任何一方(镜头或机身)出现细微问题都会影响两者的联动效果,造成对焦误差。此外,如果使用转接环,其加工精度(通常是厚度)也会直接影响最终的对焦结果。
可以说,由于旁轴相机采用的是所见非所得的设计理念,使得准确对焦成为一个复杂的问题,因为涉及太多容易出错的环节。人们常用月亮作为无穷远对焦的参考对象,因为它具有良好的对比度,可以清晰地看出重影是否重合。但在旁轴相机上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形:虽然对焦月亮(即无穷远)时重影看似重合,但拍出的照片却很模糊,这表明镜头需要进行校准(colliMAtion)。相反,也可能出现另一种情况,同样是针对月亮对焦,将对焦环调至无穷远位置,但重影却没有重合,然而照片上却显示已经正确对焦,这意味着联动或测距部分需要调整,这类调整通常需要在机身上进行。还有一种可能是,对焦环不在无穷远位置,重影也不重合,但拍出的照片却是清晰的,这说明镜头和机身都需要调整。总之,由于对焦过程不是通过镜头直接取景(TTL),旁轴相机要想达到与单反相机相似的效果,就需要更加复杂的设计、更高的制造精度以及更可靠的零部件质量。
鉴于大多数胶片旁轴相机历史悠久,建议购买后尽快进行一次全面清洁、润滑和调整(CLA),然后以此为基础检查手中镜头的对焦准确性。否则,你可能会费尽心思将相机的重影调节得与某个镜头匹配,结果换上另一支镜头时又无法实现无穷远“合焦”。当然,如果你预算充足,可以直接将相机和所有镜头都送去进行CLA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