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的意义及其功能解析 一句改写:探讨企业文化内涵及其所具备的功能。
企业文化这一概念,在国内不少企业里被赋予了过于复杂、玄奥的色彩,导致基层员工难以理解其内涵,觉得与自己的工作关联不大;中层管理者也多是半懂不懂地被动接受。这样的企业文化往往只是作为企业的口号、目标或期望存在,实际上是一种缺乏实质意义的“假文化”。
真正意义上的企业文化,应当是企业所倡导的价值观,是在长期经营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心理契约。它清晰地反映出企业支持什么、反对什么。以华为为例,无论是曾经提倡的狼文化还是现在引入的灰度管理理念,既体现了经营者的思想,更在华为团队成员的行为中得到体现。外界常开玩笑说,华为的员工身上都有着狼般的特质,如敬业、团结、吃苦耐劳等。
一、积分式管理带来的实际价值
1. 能够及时记录员工的良好或不良表现。
2. 通过数据对员工进行更为客观公正的评价。
3. 员工通常对这种基于事实的评价结果不会有太大异议。
4. 自动建立起每日、每周、每月的员工标杆。
5. 激发员工对荣誉感的重视,挖掘内在需求。
6. 将绩效考核结果融入积分系统,使过程与结果相统一。
7. 拓展多元化的激励模式,实现持续不断的激励。
8. 积分制度具有长效性,以未来丰富的价值吸引员工长期服务。
9. 构建激发执行力、创造力以及营造快乐工作的凝聚环境。
二、积分式管理的独特价值
1. 利用分值量化员工的表现情况。
2. 清晰记录并展示员工的贡献。
3. 不直接给予金钱奖励,却有着比金钱更重要的意义。
4. 相较于评分方式更加客观具体。
5. 容易被员工接受且不反感,便于导入实施。
6. 为员工创造快乐体验。
7. 将欣赏、快乐、奖励、福利融为一体。
8. 通过排名公平选出优秀标杆。
9. 营造正面积极的文化氛围。
10. 操作简便且效果持久。
三、落地员工积分系统,优化内部文化氛围,支撑外部业绩成果
1. 引导员工开展有价值、有方向的努力。
2. 注重每一天的工作质量,确保每个月取得良好成绩。
3. 鼓励员工履行职责、遵守规则,强化执行力。
4. 打造积极向上的生态文化和绩效文化。
5. 把保健因素转化为激励因素,让员工自己创造福利。
6. 对贡献大的员工给予更多的福利资格。
7. 通过abc积分排名体系,量化工作价值,增强过程中的激励作用。
8. 让努力的人拥有更多幸运。
四、积分式管理对企业应用的实际意义
1. 提升制度的执行力。
- 各项制度与积分挂钩,相比扣款更具人性化。
- 对违规行为采取扣分而非扣钱的方式处理。
2. 满足员工的精神层面需求。
3. 降低企业管理成本。
4. 有助于留住人才。
5. 成倍放大物质激励的效果。
6. 加速健康企业文化的形成。
积分式管理包含五大元素:
A分:日清分
1. 强调员工应进行有价值、有导向的努力。
2. 明确岗位的核心价值在于经营价值和客户价值。
3. 确保每天的工作做好,从而保证月度成果。
4. 对每天重复发生的重要工作,以工作日为单位计算月平均分。
5. 明确影响经营价值、客户价值的工作项目及其标准。
6. 确定各标准的检查方法,做到每日总结。
B分:岗位分
1. 根据员工技能、资历和服务年限给予基础加分。
2. 设定岗位上有明确结果、标准和价值的工作量化指标。
C分:奖励分/奖券
1. 对超出常规的优秀事迹、额外付出或特殊贡献进行加分并发放奖券。
2. 奖券可用于快乐大会抽奖,分为普通奖券、银券、金券。
D分:福利分
1. 强调员工应自主创造福利。
2. 贡献越大者享有更多福利资格。
3. 将福利从保健因素转变为激励因素。
E:快乐大会
1. 定位:集工作总结、表彰、互动、庆祝、奖励为一体的员工活动。
2. 时间安排:月度、季度、年度。
3. 价值:营造快乐的绩效文化,建立凝聚力生态环境。
订立积分标准时需遵循六大基本原则:
1. 以“定”为主:根据预设条件和标准直接得出结果,优点是客观、简单、操作性强、争议少。
2. 以“评”为辅:简化评价标准与流程,多采用员工互评,并确保评价的真实性。
3. 优秀之事:超出标准完成任务或表现名列前茅。
4. 份外之事:超出规定工作范围或时间的任务。
5. 特别之事:值得特别认可的表现。
6. 充分考虑可操作性和操作成本:设计初期要考虑现实情况,确保积分标准的可行性和成本效益。
在设计积分标准方面有五大技巧:
1. 从现有制度转化而来:确保原有系统正常运行,同时提升可执行性和激励性。
2. 征求员工意见和建议:鼓励员工参与,提高认同度。
3. 根据公司管理要求建立:利用积分式管理弥补原有制度不足,丰富制度建设。
4. 针对操作问题设定标准:解决问题为核心,采用不扣钱而扣分的方式处理问题,避免直接金钱奖励带来的弊端。
5. 在服务、生产流程的关键节点设立标准:抓住关键环节,追求简单有效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