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朝廷的朝会频率是如何安排的
1、古代朝廷的早朝制度因朝代而异。唐代初期,朝廷每五天在宣政殿举行一次朝会。宋代的早朝则在文德殿进行,同样是五天一次。到了明代隆庆年间,规定每旬三次(即逢三、六、九日)在奉天门举行常朝。清代的常朝则定在每月的初五、十五、二十五日,但类似于现代办公会议的早朝则是每日举行。
2、古语有云:“五更三点望晓星,文武百官上朝廷。东华龙门文官走,西华龙门武将行。文官执笔安天下,武将上马定乾坤。”以及戏剧中常见的“有事上奏、无事退朝”的对白,这些都是对常朝情景的描绘。本书首先探讨常朝的具体情况,进而分析其在决策过程中的作用。
3、常朝的召开通常有固定的时间和地点。《汉书·循吏传》记载,宣帝“励精为治,五日一听事,自丞相已下各奉职以进”,这表明在宣帝之前,朝会的频率可能更高,可能是一月一次或两次。唐代初期,每五天在宣政殿举行一次朝会,“正牙奏事,自武德以来未之或改。”宋代的常朝在文德殿举行,侍从以下的官员每五天轮值一次上殿,称为轮对。明代隆庆年间规定每旬三次(逢三、六、九日)在奉天门举行常朝。清代的常朝则在每月的初五、十五、二十五日举行,但类似于办公会议的早朝则是每日举行。康熙、雍正时期的早朝大约在5点钟开始,乾隆时期推迟到早晨6点左右,嘉庆时期沿用乾隆的惯例,同治年间则延迟到早晨八九点钟,到了光绪年间,早朝改在鸡鸣之前的4时进行,到了6点就宣布退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