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丞相的权位究竟有多高
1. 丞相这一官衔,指的是协助君主全面管理国家事务的中央最高行政官员。其地位仅次于君主,高于所有其他官员。
2. 丞相这一官衔,指的是协助君主全面管理国家事务的中央最高行政官员。在秦悼武王二年(前309年),秦国在春秋时期“相”的基础上,首次设立了左、右丞相。“丞”意为承继,“相”意为辅助(《史记·秦本纪》),即承继君主的命令,协助处理国家大事的百官之首。随后,各国陆续设立了相、相国、丞相,统称为宰相。秦汉时期,丞相、御史大夫、太尉被称为三公,协助皇帝处理全国军政事务。当时丞相分为左、右,由中官宦者担任的称为中丞相。丞相府的属官包括长史、司直等。
3. 西汉末年,丞相改称为大司徒,东汉末年又恢复为丞相。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丞相有时称为丞相、相国、大丞相,有时称为司徒,设立和废除不固定,多由权臣担任。隋唐时期不设丞相,由侍中、中书令担任丞相的职责。南宋孝宗之后,将左、右仆射改为左、右丞相。
4. 元代中书省下设左、右丞相。明初曾设立左、右丞相,洪武十三年(1380年)废除丞相。自此,丞相这一职位被废除,但其名称成为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高长官的通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