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的情感历程与文学创作
1. 徐志摩,这位现代诗人和散文家,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学英国时更名为志摩。他出身富裕家庭,接受了顶尖的教育,并于1921年赴英国剑桥大学深造。在剑桥的两年里,他深受西方教育和欧美浪漫主义及唯美派诗人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的浪漫主义诗风,这也深刻影响了他后来的爱情生活。
2. 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是清末民初的实业家,家族世代经商。徐申如早年继承祖业,经营徐裕丰酱园,并于1897年合股创办了硖石第一家钱庄——裕通钱庄,后又开设人和绸布号,成为硖石的首富。徐志摩于1897年1月15日出生于浙江省海宁县硖石镇,原名徐章垿。1918年,他赴美留学时,父亲为他改名志摩,据说是因为小时候一位名叫志恢的和尚曾为他摩头,并预言他将成大器。徐志摩作为家中的长孙独子,不仅生活优裕,还承载着全家的期望。
3. 徐志摩的优越生活可能导致了与第一任妻子张幼仪的巨大差距,他们的婚姻以悲剧告终。1915年,张君劢为妹妹张幼仪提亲,徐志摩的父母对勤劳朴实的张幼仪非常满意,认为她是理想的儿媳。在父母的安排下,徐志摩娶了从未谋面的张幼仪。婚后,两人的感情状况一直是个谜,直到1988年张幼仪去世后,她的侄孙女张邦梅于1996年出版了《小脚与西服:张幼仪与徐志摩的家变》,才揭示了两人关系的真相。
4. 从婚前到婚后,徐志摩一直对张幼仪抱有鄙弃之情。第一次见到张幼仪的照片时,他便用嫌弃的口吻称她为“乡下土包子”。徐志摩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富二代,对没有上过学的张幼仪感到不满,认为她是自己人生中的污点。婚后,他对张幼仪不理不睬,仅履行最基本的婚姻义务,以满足父母抱孙子的愿望。张幼仪最初对丈夫的态度并不在意,以为只是两人缺乏感情基础。
5. 张幼仪对丈夫的冷漠态度表现出极大的包容。1920年冬,她出国与丈夫团聚,但在怀上第二个孩子两个月后,徐志摩却提出离婚,并将她独自留在沙士顿。1921年,张幼仪在巴黎和柏林辗转生下孩子,而徐志摩明知她的去向却不予理睬。直到1922年办理离婚手续时,他才来到柏林找她。
6. 对徐志摩来说,张幼仪只是他人生中的一个过客;但对张幼仪来说,徐志摩是她的一生。她曾对侄孙女说:“你总是问我,我爱不爱徐志摩。我没办法回答这个问题。我对这问题很迷惑,因为每个人总是告诉我,我为徐志摩做了这么多事,我一定是爱他的。可是,我没办法说什么叫爱,我这辈子从没跟什么人说过‘我爱你’。如果照顾徐志摩和他家人叫***的话,那我大概是爱他吧。”张幼仪对徐志摩的爱是不计回报的,正如那句话:你爱或者不爱,我都在那里,不离不弃。
7. 徐志摩与林徽因于1921年相识,林徽因的美丽和才华使她在徐志摩眼中如同女神,与家中的“糟糠之妻”形成鲜明对比。这段单相思促使他与张幼仪离婚。徐志摩追求自由恋爱,为了这种理想,他甘愿做一个负心汉。他在英国康桥的生活中,因与林徽因的恋爱而感慨万分,创作了大量诗歌,达到了诗歌创作的巅峰。虽然这段感情以林徽因的不告而别结束,但在徐志摩心中,始终有一个位置为她而留。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在准备参加林徽因的演讲会时遭遇坠机事故,或许他始终无法忘怀那段纯洁的感情。
8. 徐志摩最后的伴侣是陆小曼,这位传奇女子改变了他的一生。陆小曼是王赓的妻子,徐志摩与她在北京相识相爱。在与陆小曼热恋时,徐志摩写下了许多深情缠绵的文章。婚后初期,两人生活浪漫惬意,但后来由于陆小曼的病、父亲的拒绝接纳以及鸦片的侵蚀,陆小曼变得贪玩懒惰,失去了恋爱时的灵性。徐志摩为了迁就她,常常婉转告诫,但效果甚微。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对陆小曼极度不满,断绝了经济支持,徐志摩不得不在多所大学讲课并写作以维持生计。陆小曼的奢侈生活被指责为害死徐志摩的原因,但徐志摩与陆小曼的婚姻是冲破封建束缚的自由结合,虽然彼此伤害,但也深深相爱。徐志摩不会责怪陆小曼,因为她给了他一段理想的爱情。
9. 徐志摩的人生与这些女性紧密相连,他是一个无情的人,却也是一个多情的人。“悄悄地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一切的一切都以他的离开而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