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饮食常识

半导体产业包括哪些方面?(什么是半导体产业?)

栏目:饮食常识 时间:2024-12-14
全球半导体产业向亚太地区转移,中国半导体产业融入全球产业链,2006年全球半导体市场规模达到247.7亿美元。其主要应用领域包括计算机、消费电子通信等。受电子制造业转移和成本差异因素的影响,全球半导体产业向亚太地区转移的趋势明显中国大陆半导体产业的发展落后于发达国家大陆企业处于全球产业链中下游位置中国半导体产业已成为全球产业链的一部分产量产量增长较快,但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低。2007年半导体产业将出现较大波动,长期发展前景良好半导体产业周期难以消除。2007年上半年,全球半导体市场大幅放缓,主要原因内存价格上涨。到2007年底半导体市场开始复苏,原因是过剩库存减少和资本支出减少。预计半导体行业的增长率将在2008年恢复到较高水平。从长远来看,支撑半导体产业发展下游应用领域仍处于稳定发展阶段,半导体产业技术创新并未停滞不前。产品更新和需求将相互作用,推动半导体行业的持续增长。 中国半导体市场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全球市场中国半导体市场也受到全球市场的影响,有着自己的运行特点在我国半导体应用产业中,pc传统领域仍保持平稳增长,消费电子数字电视汽车电子医疗电子领域正处于快速增长期,3G通信领域正处于增长初期阶段。中国集成电路市场规模增长速度远远快于全球市场,是推动全球市场增长的重要因素。2006年,中国集成电路市场成为全球最大的市场。 中国半导体产业规模迅速扩大,产业结构逐步优化,中国半导体产业规模迅速增长。在包装检测行业保持快速增长的同时,设计制造业所占比例逐渐提高,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在相关行政部门科研机构企业的共同努力下,中国正在系统地实施标准化和专利申请,使本土企业能够从设计、制造等上游产业链中共享中国大陆快速增长的电子产品市场。 分立器件、半导体材料产业是中国半导体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集成电路是半导体产业中最大的一部分。分立器件、半导体材料和封装材料也是半导体行业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大陆的分立器件和半导体材料市场和产业也在快速增长。 中国大陆半导体行业上市公司面临着诸多挑战。技术升级和产品更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半导体材料制造商拥有强大的定价能力,在产品互换的前提下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包装测试公司的整体状况良好。离散设备公司是不均衡的。 据WstS统计,2006年全球半导体市场收入达到2477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8.9%。产量为5192亿件,比2005年增长14.0%。ASP为0.477美元,比2005年下降了4.5%。 从世界范围来看,包括计算机computer)、通信communication)、消费电子consumer Electronics)在内的3C产业是半导体产品最大应用领域,其次是汽车电子和产业用控制等领域美国日本欧洲韩国台湾目前半导体产业的领先国家地区。2006年全球前25家半导体公司全部于美国日本欧洲韩国。2005年,美国日本分别占48%和23%的市场份额,合计达到71%。韩国台湾的半导体产业发展迅速韩国的三星排名世界第二。台积电tsmc)的收入在2007年上半年大幅增长,迅速攀升至第六位,成为2007年上半年一进入前20名的台湾公司。这反映了台湾工业是非常发达的。 中国市场概况中国已成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市场,并保持着较高的增长率。2006年,中国半导体市场规模超过5800亿美元,其中集成电路市场达到4863亿美元,较2005年增长27.8%,远高于全球8.9%的市场增长率。中国市场占全球市场的四分之一以上。 随着市场的增长,中国的半导体产业也在快速增长。以集成电路产业为例,2006年国内生产集成电路355.6亿件,同比增长36.2%。销售额为1006.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3.3%。虽然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全球份额仍然相对较低,但其增长率远远高于全球整体水平给我们带来了希望。 中国集成电路的应用领域国际市场相似。2006年,3C计算机通信和消费电子占所有应用程序市场的88.5%,超过了全球份额汽车电子占比为1.3%,较2005年的1.1%有所提高,远低于全球市场8.0%的份额。与此相对应,中国汽车市场的销量呈现上升趋势汽车电子国产化比例也在逐步提升。这表明,在汽车电子领域,中国的集成电路应用仍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中国半导体市场进口率很高,超过80%的半导体器件都是进口的。国内半导体行业的利润远远低于国内市场规模。2006年,国内IC市场规模达到5800亿美元,同期国内IC产业销售额为1006.3亿美元。 中国是一批电子信息产品的生产国,包括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手机数码相机电视、Dvd、MP3等。中国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集成电路应用国。但国内企业只能满足不到20%的IC产品需求,其他企业则依赖进口。 中国大陆市场前十名半导体产品公司均为跨国公司。这10家公司平均收入的21%来自中国市场。这与中国市场在全球市场中所占的比例大致一致。2006年,这十家公司在中国的销售额占中国大陆半导体市场的34.51%。上述两个数字反映了跨国公司在国内市场上所占的份额很大。国内半导体市场高度依赖进口。 虽然中国的半导体进口量非常大,但出口的比例也非常高。2005年,国内半导体产品的64%用于出口。这种现象被称为“大入大出”,主要是由中国产业链特点造成的。 总体而言,中国IC进口量远远超过出口量。据海关统计,2006年我国集成电路和微电子元器件进口额为1035亿美元,出口额为200亿美元,逆差巨大。 由于中国的劳动力竞争优势国际半导体企业相对较低,正在将劳动密集型产业链环节转移到中国。中国半导体产业逐渐成为国际产业链的一部分。由于产业链的调整和转移,我国半导体产业在低技术、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领域优先发展。2006年,我国IC设计、制造和封装测试行业的比重分别为18.5%、30.7%和50.8%。一般认为合理比例是3:4:3。封装测试在中国是发展最快、规模最大的行业,也是全球半导体产业向中国转移的一个相对完整环节。上游IC设计将是最薄弱的环节芯片制造在前两者之间,目前跨国公司已开始逐步将芯片制造转移到中国,国内企业如中芯国际的发展也比较快。 这种产业结构特点表明,国内半导体企业大多没有直接面对半导体产品的用户--电子设备制造商、军工设备制造商也没直接共享国内市场。作为国际半导体产业链的中间环节,间接服务于国际和国内电子产品市场。这种结构利润水平低,定价能力不强,客户结构对企业业绩影响较大原因是国内技术水平低,高端核心芯片关键设备、材料、ip基本依赖进口,相关标准专利都是人为主体。国内企业发展不够成熟,规模小,设计、制造、应用三个环节被切断。 与其连锁地位相对应,中国世界上最大的半导体跨国公司大多采用idm形式。2007年全球半导体市场波动较大未来增长前景看好,半导体行业长期存在行业波动,硅周期仍将存在很长一段时间。这取决于半导体行业的地位。半导体行业本身就有一个漫长的产业链。同时,半导体产业本身也是电子设备产业链的中间环节。下游需求价格波动等外部干扰因素,以及产业技术升级等内部干扰因素,必然会在整个产业链产生连锁反应。传导过程会有延迟,这会减缓半导体公司的反应。半导体行业只能更好地预测下游需求,更早地预测价格需求库存的变化,并将波动降至最低。n",
阅读:15次

百科问答

分类栏目